《本草纲目》里1892种药, 三分之一标有“修治”。修治,也是炮制的意思,分为水制﹑火制﹑水火共制﹑加辅料制等等。

古代大部分的炮制方法,我们今天仍在用,例如炒制、蒸制、姜制、甘草制、胆汁制等。
李时珍在整理这些炮制方法的时候,还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。
比如李时珍首次提出,甘草补中宜炙用,泻火宜生用,是指炙甘草的功效长于补中,生甘草的功效长于泻火。

说到炮制,不得不提到一本奇书,《补遗雷公炮制便览》。
《补遗雷公炮制便览》从《本草品汇精要》里仿绘了855幅药图,同时新增224幅炮制图,同样由宫廷画师完成。展现了明代各种炮制场面和炮制器具,是非常珍贵的。

下面我们以“附子”为例,结合这本图谱,来说说中药的炮制。
《补遗雷公炮制便览》中有一张附子炮制图,把附子炮制的每一道工序都画了出来,这幅图中一共有7个人物:
第一个人用刀削去附子的边角与外面的粗皮。
第二个人在用刀将附子切成一片片。
第三个人在小溪中,舀活水入木桶浸渍。
第四人把清洗后的附子放入竹笸箩上晒干,图上还画了一个火红的太阳。强调一定在烈日当空时晾晒。
第五个人在用小火炒制。
第六和第七两个人一组,他们一人掘浅坑,一人蹲下身来准备把附子放入坑里,掩埋十天。
那就是一部图解中药附子炮制的标准操作规程。有图有文,生动形象,详详细细。
炮制的规格也并不是越多越好,要做到规范、质量稳定、可控,使医生心中有数,为临床服务、为患者服务。